关于读书,我确实有话说
首先先进行一个概念的澄清,我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读书,并非课业要求内为取得相关成绩和绩点的读书;我这里的读书,主要是指为实现自我价值、知识水平的提高而进行的自觉的读书行为。
1.读书的目的和态度 父母工作较忙,我小时候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和奶奶在一起。因为奶奶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我家中的藏书虽不算极其丰富,但对童年时候的我来说还是绰绰有余的,从名著经典到漫画随笔,我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有了轮廓性的认识,并有了一点点阅读基础。
从我真正完整的读一本书时开始,我的家长就告诉我,读书之目的,不在于量和多,而在于质和精,认真读一本书,明白其想说的内容,继而吸收其思想和精华,最后再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才算是将一本书读完了。
因为这个态度,从小我读书时,就尽量弄明白一本书的含义,并尝试对其进行理解。当然,后来我才明白,在我当时那个年龄想做到对一本书真正理解是一件太难的事,且不说大部头的名著经典能把字认识读完就不错,连童话也只能是明白一知半解。
记得当初读《海的女儿》,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她居然会为了一个没有爱上自己的人付出生命,是多么的不值得呀。当年读书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但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多,才明白,辩证的看问题是一件多么高级的能力。
虽然,未能完全做到吸收思想精华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但我始终相信这样的读书目的,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眼界思路得到开阔,认知能力得到提升。读书不是为了读了读,是为了完善自己而读。
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我在完成学业要求的任务之外,始终坚持读书,这渐渐成我的一个习惯。
2.我的大学读书生活
如果说,从小学到高中期间的读书时间不完全由自己掌控的话,那么到了大学自己实在是拥有太多读书时间了。小时候,奶奶就对我说,你那么爱读书,到了大学就使劲读吧。
事实上,我的大学并不算优秀,但可能相对同类型的学校而言,它有一个丰富的令我满意的图书馆。图书几乎每周都有更新,而且是由学校指派专门老师对最近的热门书籍筛选采购而来。真的想在此再次对母校的图书馆表扬一万次,确实,直到现在我依然非常想念我的图书馆,和与我相交甚好的几位管理员老师。
说说我的大学读书经历吧。
大一入校时,我根据爱好参加了三个社团,刚刚入社团时,活动很多,加上大一对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也显得格外忙碌。经常几件事来回忙,没有规划,效率非常低。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读书时间不多,每天只能抽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可以待在图书馆的时间,甚至有的时候这段时间是根本没有的。
说实话,因为长期坚持阅读的习惯被打破,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非常低落,而且精神状态不太好,每天忙碌,却没有反思独处的时间,这让我感到有点烦躁。
不过比较好的是,因为常年让我养成的读书习惯和记忆习惯,在期末考试背背背就能考的不错的专业考试下,从第一个学期开始我就保持着名列前茅的成绩,并且四年如一。
从第二学期开始,我就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胡乱的忙碌下去,我必须要做一些取舍,才能把我读书的爱好维持下去。经过思考,我索性把三个社团去掉了两个,只保持了一个我个人最喜欢的社团。后来也是在这个社团里,我采访到了市道德模范、校长、老师和各位优秀的学生,写出了上百篇新闻稿和评论。
后来想想,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真正的喜好做事反而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把事情做好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轻松快乐。
所以我真正的大学阅读生活可以说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的,从那时起我有了比较稳定的每天两小时看书时间。
为之前的阅读毫无规律和逻辑性,东看一本西看一本,所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能够执行的计划。
我比较喜欢我大学专业的相关内容,所以,我坚持每周要读一本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然后再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兴趣爱好阅读的部分也有一定的规律,比如最近在读一位作者的书,那我就尽可能把这个作者的书籍都安排在这几周来读,从而对这位作者的相关思想有系统的认识。我把这种方式称为“1+1+N”。基本保持每周完整的读三本书,根据N的情况对本月的读书情况进行调整。
这种读书状态,一直持续到我大三下学期,那时我开始准备考研,因为要全面复习,我的这种读书模式从5月份开始暂停。
3.我的读书心得 很多人很诧异我是如何做到读那么多书还能记住的,包括大三的时候,老师找我给新生讲心得,很多学弟学妹们有此困惑。
我发现自己有一个优势,就是读书速度确实不慢,而且读完后,关键内容记忆还非常清楚。尤其在读小说的时候,我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很多人问我这一点是如何做到的,我也和一些因为读书而认识的朋友交流过这一点。一开始我总把它归结为天赋,但后来我经过思考觉得这可能与我一直保持阅读,读得多有关。
大脑的主要任务是感知外在世界,获得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因为长期的阅读是我们的大脑自然开始建立相关的知识碎片,在有新知识进入时,则会唤醒有关的知识点,从而获得新旧知识的建构。因为读得多了,知识碎片就多了,所以新旧知识更加容易产生联系。
另外,这些知识要如何记忆呢,我的方法是坚持做读书笔记。 我做读书笔记比较多的时候,每天能手写到5000字左右。后来因为手写实在耗时且不易于,我开始用一些app做笔记。
我的读书笔记不是读到哪写到哪,是在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对整本书做笔记。也就是说在读的时候,我会把一些印象深刻的句子用铅笔轻标出来,并记录页码,等到整本书通读完成后,我在整体做笔记。
我的笔记内容主要包括:纯粹的知识、作者观点、书中优秀段落这三个部分。并且最后对整本书做一个提纲挈领的大意总结,包括主旨思想,个人感受。
纯粹的知识是固定的、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不管是人文社会还是自然科学,总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举个例子,《骆驼祥子》是老舍写的,老舍原名舒庆春。不知道的话就下来,诸如此类。
作者的观点,是指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看法,这种主要是一些评论的书中,或者一些名家之作中。
书中优秀的段落包括你想记住的原文句子、词汇等。
我始终坚信单纯的读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做笔记,只有做了笔记,加深印象,才可能真正的记住。
以上基本就是我的大学读书经历,这样的阅读状态下,我完整的读完了300余本书,做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读书是一件很妙的事,它最有意思的事情在于读完一本书你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过一段时间,或者过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件事触发了你关于这本书的记忆的时候,从实践里再次感悟到这本书的道理,那种感觉会非常幸福。
这篇文章,写给即将上大学和已经是大学生的你。和很多人相比,我非有天才式的聪颖,但始终相信读书的力量,并且确实从此中受益。
这是我的读书经验,因为个体的差异,或许并不完全适合每一个人。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想读书的话,能够从我的经历里获得一点点收获,并转化进自己的读书过程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