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百分之五十五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
的确,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要面临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感挫折等诸多因素,促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滋生。
一、学业压力
好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很悠闲、轻松。其实不然。他们还是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因为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再加上中学只学基础知识,大学要学专业知识;中学时,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则要求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由于亲身经历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犹如“天堂”的大学生活相差太远,有些大学生就不适应了,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过好每一天。再者,21世纪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纪,想真正立足于社会,想闯出属于自己的天空,你就必须去努力奋斗、积极争取。所以说大学生的压力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家境不是很好的大学生往往承受的更多,压力就更大。
二、人际交往压力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专业技巧决定的,另外的85%则要靠人际关系。”可见,顺畅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多重要。
学生在中学时期,居住地相对集中,身边少不了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也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同的语言、相似的习俗,构成了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可就不同了,朝夕相处的是来自不同地区的、语言、习俗各不相同的人。热热闹闹、亲密无间的同学关系顿时变得陌生。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内心矛盾重重。因此,有些大学生只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了。再有,众所周知,大学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人际关系比中学时代要复杂得多。如果没有很好的“外交手腕”和丰富的经验,很有可能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一旦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就会空虚,无聊,郁闷,无助,甚至有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于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滋生了。
三、情感受挫
大学生被戏称为“恋爱族”,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或多或少地对异性充满着向往,但由于对爱缺乏正确的理解,所以常常在情感上受挫。面对自己小心翼翼建筑起来的“城堡”顷刻间变成一座废墟,大多学生无法从感情的漩涡中真正地走出来,从而产生悲观的情绪,甚至导致心理问题、误入歧途。
【解决之道】
当大学生暴力自杀事件成为象牙塔内的噩梦时,我们要做的不能只是同情,也不应是谴责,更不该袖手旁观。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矫治于已然。
古人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高校应建立相关预警干预机制。预警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其具体表现在:一,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新生入学时,采用“心理健康问卷”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评估,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主动约请其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构建畅通的学生信息体系。高校要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较为完善的网络预警体系,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畅顺,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 确保危机事件准确、快速、通畅、有效地解决。三,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应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到学生教室、宿舍中去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并通过校报、网站、板报等媒体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积极营造校园“心育”氛围。四,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要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各学科教师也要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之中,将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以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家长应该自觉地承担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之乐于敞开心扉。其次,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1、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今后发展指明方向。 2、家长要对孩子进行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告诉孩子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家长还应多倾听,并给予适时开导。 3、 家庭中的情感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子女的楷模。教育子女对待爱情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 4、家长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就业应随着市场需求做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 5、家长要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主动地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及时帮他做好心态调整。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是通过内因和外因共同发挥作用促成的。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在国外,找心理医生看病像去看感冒那样方便,国内显然还不能,那就要求我们“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并积极寻求帮助,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发展。1.应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2.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汲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难解决的事情时,要做到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4.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等。
砥砺风雨去浮云,应信明日天更蓝。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尽早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去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