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对心理学有着向往,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心理学家从一个人的表情、肢体语言......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想法;(可以)从调查表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和罪犯交谈可以找到他心理上的弱点并将其攻破;或者是(可以)用心理学将轻生的人救下。心理学对那时的我来说,很神秘。
稍大一点,我开始实践,我尝试在与人交往时动些小心思,积累人们交谈时出现不同心理状态时外部不同的表现,尝试在与人交谈时猜测对方过往经历,然后知道在话中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开始知道了如何在和别人沟通时,让别人掉入自己逻辑,知道了怎么安抚愤怒的朋友最有效,怎么安慰伤心的朋友最有用......交到的朋友越来越多,安慰的人越来越多,每次长途乘车都是与陌生人聊了一路......这些都使得我越发有成就感,心理学对那时的我来说,很简单。
高中毕业,就在选专业的时候才发现,总是看得出人家心里想什么的我,却不懂自己喜欢什么,应该干什么,以后做什么。听说北师大心理学第一,但发现并不在自己省份招生。来了吉大,选修时选不上《影视中学心理》,幸好选上了《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在第二节课,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有关于心理的电影——《心理游戏》,电影名并没有吸引到我,但老师把灯关了,写不了作业,也只能看下去,谁知道,看完电影就改变了我对心理学的看法。
电影讲一位美国的亿万富翁在事业上很成功,但生活上并不理想,婚姻失败,幼年目击父亲跳楼,受童年阴影困扰,生性孤僻。久未谋面的弟弟在他生日时送了他一张“CRS”会员卡,CRS即“消费者娱乐服务中心”,有会员卡的人可以参与一场量身定制的“游戏”。一次偶然机会,他去到了CRS,CRS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他,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填写了各种心理测评以及进行了各种身体检查。次日,CRS电话通知他,他不符合参与的条件,这令他一头雾水。实际上,“游戏”已经悄然开始。各种恶作剧开始出现在他周围,两次倒酒到自己身上的女服务生,从天而降惊悚的小丑,突然停电的大楼,无故出现的艳照,家里墙上荧光的涂鸦......弟弟突然出现,说:这其实是一场骗局,CRS答应过自己把富翁卷入就能脱身,CRS并未履行诺言。弟弟道出“真相”CRS会将人折磨得无法忍受而交出自己的钱。富翁找到女服务生,她原来是CRS派来的演员,她称想逃离CRS并告诉富翁“真相”。谁知这全是假象,女服务生骗走了富翁银行密码,药倒了富翁,CRS得手。富翁身无分文被丢弃在墨西哥,一路艰难返回美国,回家取来自己藏好的枪,劫持CRS负责人来到CRS总部,在总部看到西装革履的“女服务生”,打死负责人,劫持女服务生,走上天台,武装人员跟在其后,用电锯努力锯着天台门,富翁准备好鱼死网破,女服务生哀求他:这只是一场游戏,就快演完了,门后面的是为他庆生的弟弟,怀疑充斥在富翁脑中,手枪对着门一直颤抖。门被锯开一瞬间,富翁开枪了,打穿了香槟,打死了弟弟,富翁懊悔不已,从楼上跃下,跃下一瞬间想到自己跳楼的父亲。过了不久,他重重地砸在玻璃上落到气垫上,周围的人围了上来,为他清理道具玻璃。满身血迹的弟弟也拿着新的香槟从楼上走下,富翁紧紧抱住了他。
看完电影,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心中若有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看电影时,仿佛我就是那位富翁,猜疑,惊讶,愤怒,仿佛大脑已完全被电影牵动,不敢长出一口气,最后还在自言自语,幸好是游戏,幸好是游戏。老师已经叫了下课,但我仍是呆呆木木的状态,脑子里空空如也,却又像在思索,在寻求答案,祈祷,希望现在心理学没有发达到这个程度。这时的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敬畏之心。
一部和心理有关的电影,竟让我感受到了恐惧。电影完全可以以CRS通过心理测试,骗取到富翁钱财为结局。我想起自己也在网上参与了各种不同的测试,在网上表露过自己的喜好......细思极恐。在我们生活中确实处处都存在心理学的踪迹。广告制作者知道怎么做广告能让更多人感兴趣;文章作者知道该怎么取标题会吸引人点击;超市经理知道该怎么摆放能让更多人购买利润高的商品;推销员知道该怎么说话会有人买他的产品......我在回寝室的路上一直思考,幸好现在很多东西针对的是大众的心理。
我随即就想,正如现在的个人信息泄露,如果有人特意搜集能反映人心理的信息,再卖给一些不法分子。不法分子是不是就可以像电影中的CRS组织通过心理学,分析每个搜集到信息的人,从而实现自己犯罪目的。不法分子手中有我们的个人信息,很可能受到的只是骚扰,而当他们已经从个人心理信息中充分了解一个人,很可能那个人会像电影中富翁一样被折磨。然后就很可能出现“精准诈骗”,“精准敲诈”,“精准勒索”......越想越觉得心理学的发展使我感觉恐惧。
这次电影课,让我重新认识了心理学,引发了我对现代心理发展的思考,更让我对心理学更生敬畏之意,从小到大,对心理学的认识不断在改变,这也可能是我自己心理变化的反映吧。心理学没有那么简单,却还是那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