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心理是在初二,刚开学看到课表中有这门课,想着:又是一门副科,可以做其他科的作业。结果也确实如此,印象最深的也只有第一节课。不记得老师长的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她具体讲了什么。第一节课,她说她是学校的心理老师,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困惑,都可咨询她,她说她绝对会保守秘密,好像每个心理老师在第一堂课都会有这么一个台词。但事实上心理老师讲的所有事例也是某些完全信任她不会透露出去的人说的。尽管不知道当事人的具体信息,但总觉的有些矛盾。
第二次接触心理是看了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吧》,高中的时候看的。主要是讲精神病的,因为电视剧里的人都很好看,所以对精神病以及一些心理疾病有些关注,然后在高三迅速地看了好几本关于精神病的书,也包括一些较专业的比如《乌合之众》,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其实这些跟心理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精神病是比较极端的,一般学生顶多是心理上的问题,还不能上升到精神病,虽然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精神病患者的比例升高,也越来越多人关注精神障碍,比如强迫症,阿尔茨海默病……..高中其实也有心理课,不过是在高一,处于教育局施加的压力,不过大多被主课老师占用了。其实即使不被占用,也是多了一节自习课而已。但是在高三临近高考的时候,专门请了一名挺厉害的心理老师,挺高学历的,给高三同学疏导,做心理辅导。(可能学校怕我们压力太大跳楼自杀吧。)不管怎么说,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也不可能太有效果,做了几个测试,说了说安慰我们的话,在我看来,就是比主课老师平时讲的多加了一些心理学上专有名词罢了。该有压力的还是有压力,想跳楼的也不可能因为一节课的疏导就不想跳楼,想跳楼的还不如想想自己的父母
我比较悲观,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会从不好的方面去想。而且反叛心理特别强,特别讨厌与别人是一样的,用好的词形容就是个性,用不好的词形容就是膈应。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本能就会反对形式化的东西,虚伪的东西。一直以为大学是个发展个性,成就自我,做与别人不一样的自己,结果虚伪的东西还是很多。不管怎么说,大学生的心理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我还不太了解,毕竟在学校才呆了两个月,平时不会真正思考我今天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如何,我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也没有过,我一向遵从的理念是:活在当下,顶多是活多半年(就是今年初想到今年年中的目标)在大学中唯一一次正视自己心理状态的时候就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与心理的故事也没多少,毕竟填饱肚子才是人之根本,心,或者说是脑子,太复杂。我这等庸人就敬而远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