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和心理学邂逅已是我三年多前的事了。那时我刚入高一,恰逢学校开设了科普性质的心理课程。老师是个很知性的女性,已逾而立之年。她平时平易近人,不以老师自居,总是乐意与同学们分享她的生活和故事。我与心理学的相遇也要归因于这名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位老师算是我心理学入门的一块敲门砖了。与未知的新事物相遇的孩子,内心总会有对未知的好奇和渴望才对。这也算是我第一次对心理学的正式接触了罢。
我最早听到的她关于心理学的介绍,是她谈起自己的过往经历时。那时她中学的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本可以通过高考上一个不错大学的好专业,可惜高考失利,来到了一个普通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为什么说可惜—心理学这一在外行人看来有些高大上色彩的专业实则有着并不好的就业前景,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不好的前景。她在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我们的时候,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极为复杂的情感—夹杂着叹息,却又有着对某些东西真挚的热忱。那样复杂的眼神,即使在涉世尚浅的我看来,也是常人所少具有的。那是一种饱经风霜而又凭借自己的毅力走了过来的人眼中才有的淡然。我当时被那眼神所打动,同时在心里不由得暗自敬佩这位老师。即使冒着自己过不好自己生活的风险,也要为了自己热爱的事物毅然前行,这是她所打动我的地方,也是我立下加深对心理学了解的决心的精神动力。
虽说是心理课程,但是老师为了同学们便于理解,在课上很少提过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概念和专有名词。她所介绍的知识,想告诉我们的道理,通常采用介绍事例的方法,让同学们自由发言交流。平时我们在心理课上所多见的,不是弗洛伊德,马斯洛等枯燥冗长的人名和其代表理论,而是电车难题、图灵测试等复杂有趣的心理博弈。从幼时便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我自然也没有少参与交流,于是我给了同学们这样一个印象:其他课上一向沉默寡言,而心理课上异常活跃。然而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学期的时间转瞬即逝,第二学期心理课的取消通知让我不免有些失落。从此以后,我再也没能听过心理老师的课,明明是最喜欢的老师,却连她的联系方式也没有要。出于学业压力,我便也暂停了对心理学的了解和学习,没想到这一停就是三年。
三年来,因为学业将其弃之敝履的我心中一直对我自己怀着对心理学的愧疚,虽然我已不再进行心理学的学习,但是内心却从未把心理学真正放下。那些知识、思考早已在我的脑中扎根,我的内心已对心理产生了不可分割的感情。而我也会在平时的课余时间里,上网看一些心理方面的文章,作为平时学习之余的消遣。出于一些偶然的原因,我给某些有过心态上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对其的开导,而在经过对他们的开导之后,我竟在内心感受到满足和充实是一直以来自己所学习掌握的能力没有被白费的感觉,而这或许这也得益于我较为突出的逻辑能力和与一般男生相比稍显细腻的内心。这是我所具有的优势,当然也被我用到平时的生活之中——朋友们遇到困难时往往乐意向我倾诉,甚至某些在班里没有那么多交集的同学有时心态不好时也会与我交流。我也因此常常接触一些心态不是那么好的人,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
高考结束后的暑假里,我也未曾与心理学有过什么接触了。虽说没有了学业压力,可是或许是之前被压抑的太久的缘故,整整一个夏天,我前往全国各地去旅行,于是也便顺理成章的没有碰过书本,心理学也被我真的放下了。在填报志愿期间,我也填报了一个和心理学毫不相干的专业。本以为和心理学的缘分已尽,自己也不再会有机会接触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了,可是我竟没料到,自己还有和心理学再相逢的那天。
等到选课的那天,我出乎意料的发现,校选修课列表里竟有不少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
不过,我在那时也未曾打算选修心理相关的课程。一来自己离开这门学科已久,内心有愧于这门自己曾经热爱无比的学科。二来学校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心理相关的选修就是因为简单所以好用来拿学分的,有这种风气的话则该学科内学习氛围想必不会好。不过出于某种客观原因,我还是选了一门心理相关的课程,叫“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
直到我走进这间教室的课堂,重新汲取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知识。翻开已换了封皮的书本,一行行字眼像是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你以为你与他相隔天涯分开已久乃至此生都不再有交集,可是某天你们突然在街上擦肩而过,却不约而同的同时认出彼此的脸庞时的那种亲切和默契。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真的对心理学抱有不可分割的感情。而大学心理选修课程的轻松愉悦的气氛也并未让我感觉到对学习的不适感,相反,这使我重新回忆起中学时期对心理学抱有的一份最纯真的热爱,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是初心依旧不改。我也相信,我的这份热爱必然会或多或少的有助于我的成长,即使我将来不会从事心理学相关的行业,这些年轻时期所积累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推动着我,在人生的长路上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