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成长“心”力量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长“心”力量 > 正文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发布日期:2017-11-20    作者:王宇鑫     来源: 临床医学院     点击:

(一)

我是一名大一新生,也是一名从南方来的孩子。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的保护,一个人来到离我家乡两千多里的吉林大学,独立生活;这也是我第一次住校……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还记得刚来的那几天,我感到很不适应。由于语言的差异,我担心自己和当地人无法正常沟通,所以本来性格还挺外向的我突然之间变得不敢说话,内向起来;由于之前在新闻上看到过外地学生被本地学生欺负的案例,我又开始思考怎么和同学相处,担心使我整日不安;由于这是我第一次住校再加上南北生活习惯差异,我怕和室友处不好关系,怕生活不能自理,怕面对北方的大澡堂;由于个子矮,来到北方后也有些自卑。这一切突如其来的差异使我的性格都发生了暂时性的改变。我很喜欢心理学,以前也读过很多关于调整情绪、管理压力的心理学书籍。但所谓“医者不自治”,用这些知识安慰别人还行,但自己面对这一切的时候还是感到无助和无法适应。但我必须尽快适应南北的差异,尽快打造新的人脉圈,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不仅对于我,我相信对于每一个新生(甚至部分学长学姐们),这样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存在。

开学的第一课是军训,这段时间就是最好的适应期。军训除了有强健体魄的目的,更重要是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军训时,男生必须理发,女生不准化妆,所有人必须着统一的军训服,参加统一的训练。每个人都过着几乎一样的生活。这些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不合理的规定。但在我看来:这些却是帮助大家调整心态的一剂良药。由于自卑来自源于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军训就最大限度的减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论长得好看与否、无论之前有过什么成就、有哪些特长,在军训期间大家都是一样的,这就给很多自卑的同学一段调整的时间。从曲婉婷的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中,我发现:大家都是一样的,语言差异根本不存在,同学比想象中的要好相处的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没有谁会看不起谁,没有必要自卑……

这就是我的故事,是我内心真实的体会。

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再加上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暗示,你就会发现新的生活比你想像的更美好,你就会发现自己以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二)

一个人到了新的环境,往往会迷失自己,最大的问题不是适应不了新的环境,而是害怕自己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心理这一关最难攻克。

首先,大多数人都有对自我认知的障碍。其中只有极少数是高估了自己,绝大多数都是低估了自己。每个人都会有认知障碍,这不是一种病,不必担心。一篇相关文章的链接举个大学生活中的例子:由于大学活动丰富,每个人都有各种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能。但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心里却只想着:“他/她怎么会那么多乐器”“他/她怎么唱歌那么好听”“他/她英语怎么那么好”“他/她成绩怎么那么好”“他们怎么什么都会,我怎么什么都不会” ……有没有种很熟悉的感觉。这些话都是我们经常在说的。这就是典型的自我认知的障碍。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但人们却下意识的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和别人好的一面作比较,并将结果无限的放大。这种心理本来起源于人类正常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意识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才能促进自己进步。所谓“物极必反”,每个人因为从小受到的来自父辈的教育(我将其笑称为“‘别人家的孩子’式教育”)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渐渐地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心理,也就是:别人什么都好,自己什么都不行。这种心态很少会促使人努力以减少这种差距,而是让人放弃“挣扎”,做一个“平凡人”,嘴里还时常念叨着“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只是你把那些人的赞美的羡慕当成了安慰甚至讽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甚至有一些是别人学不来的,只是学校现有的活动不能让你的闪光点让别人看到,你才会感到自我价值的缺失。我想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努力发扬自己的优点,总会有别人来羡慕你,你也一定是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另外,接纳自己的不足很重要。你眼中的自己的缺点在别人眼中可能根本不是缺点,甚至是你的可爱之处。曾经看过一个心理实验视频链接:实验人员找来一批人,让他们独自站在镜子面前描述自己的形象。但他们千篇一律地描述起自己的缺点。殊不知,镜子背后有一群陌生人对他们的形象大加赞美。每个人生来都不完美,我们只是对自己太苛刻了。拿我自己来说,我报了“公共英语演讲”的选修课,目的是锻炼口语和演讲技巧,但我却对自己很“刻薄”,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想再多准备准备,于是迟迟没有主动提出上台演讲。但这世界上有哪个人在某一方面是完美的呢?很多人也许像我一样,对自己很苛刻,怕表现不好,于是一直准备着,一直等待着直到一切完美了才开始行动。但真的有那一刻吗?到了最后,很多人觉得永远都不可能准备好,于是就放弃了。我们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勇于尝试,在尝试中不断修正自己,而不是把一切准备完美了才开始行动。

大学生活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才如此丰富多彩,就是因为在不足中进步才有快乐。希望大家都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发扬的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做最好的自己。

(三)

接下来我想说说3个我自己在学习上常常犯的毛病:仪式性学习、拖延症、破罐破摔。以上3点你是不是全中呢?没关系,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仪式性学习,就是表面上努力学习,但实际上没学到什么。有一种生物叫“学酥”,他们在看似在不停地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却没有起色。这是因为他们一直在仪式性学习,努力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学习环境,来造成一种自己很努力的假象,欺骗自己的大脑。我在图书馆自习室时,经常看到有的同学玩手机,带来的书几乎没看。我有时也这样,在图书馆泡了一整天,学到的东西很少,但是一天下来却有一种很充实的感觉,觉得自己很厉害。解决办法:手机上下载一个forest或者番茄钟来防止自己不自觉地看手机。

拖延症,就是把什么事情都拖到临近deadline才开始行动并声称这样做效率很高。可是,拖延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做,而是大脑以为事情很难或者成果太遥远。生命体的本性决定了人的大脑会尽可能让自己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如果大脑觉得事情太难完成,就会拖延以获得短暂的快乐。还有些类似于学习这样的事,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到明显的成效的,所以大脑会误以为这件事没有成效,也就失去了坚持的动力。解决办法:①根据蔡氏效应,一但一件事情开始之后,大脑就会有将其完成的欲望。所以只要立即着手,你就会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就停不下来了②将目标细化、可视化。比如,制定目标时,不能写“下午 学数学”而应该写成“14:00~15:00 完成数学习题1~10”,总之目标越细越好,短期成就的刺激会让你爱上学习;将完成的任务用纸写下并打勾来使任务可视化。这也是游戏让人上瘾的原因之一,如果将此法用于学习和工作,将大幅提高效率。视频链接

破罐破摔,因为一点小差错而放弃整个计划。拿我自己举例:①比如我计划的是13:00开始学习,一看表还差3分钟,再玩会,回头一看发现过了5分钟。唉,算了,计划完成不了了,14:00再开始学习吧②暑假的某一天,我为第二天安排了完美的学习计划,结果第二天不小心起晚了,就想:今天完不成任务了,干脆玩一天,明天状态好了再开始学习。解决办法:不要把计划安排得太死太满,适当留有周转的余地,防止一点小事破坏整个计划。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网址:http://psy.jlu.edu.cn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办公地点:中心校区鼎新楼C区2楼
预约电话:0431-85168034

  • JLU吉大心声JLU吉大心声
  • 家长关注家长关注
  • 心晴信箱心晴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