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多多少少与心理有所交集,而我们做出的判断也往往与心理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我们面对是非善恶的抉择时,我们则往往会犹豫,会迷惘,会彷徨。
在小时候,由于父母等长辈的存在,加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尚不完全、尚未深入,会自然而然地陷入一个“长者崇拜”的阶段。我小的时候认为父母无所不知,甚至无所不能,认为他们的判断绝对正确,多数时候会不加思索便遵从他们的意见做出判断。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或许是受到“叛逆期”“青春期”的影响,我做出判断的标准和方式逐渐改变——我开始质疑许多东西,质疑父母仿佛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当然,可喜之处在于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我逐渐开始质疑越来越多的东西,包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有时甚至是自己的。
在我高二的时候,有几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大家常常一起吃午饭,下课一起闲聊。而在一次足球赛上,同学甲用一个非常大的动作铲倒了同学乙,同学乙让甲以后别踢,生气地骂了他两句,而甲则因为当众被骂很不高兴,转身拿起了一块石头,要找回“面子”。虽然最终两人在老师的调节下相互草草道歉了事,但这件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话实说,在现在的我看来,当时的我陷入了一种极端,当时的我很少对事情加以深刻的思考,长期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而且我认为两个人的做法都是错的。
过了不久的高三上学期的一次体育课,我无意中扔了一下球,却不巧砸中了同学甲,本来是气氛愉悦的体育课,但同学甲的再一次暴怒却如晴天霹雳一般使这一天布满了阴霾——而他这一次发火的对象是我。我当时一度怀疑和否定自我,完全认为是自己做了错事,这一次之后,我和同学甲直到毕业也没有主动说过话,可以说,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困扰。
毕业后,或许是因为高考的压力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我感觉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走出了极端和偏激的思想,做出判断时也能够进行深思熟虑,更加自信和稳健。后来,我又听说那位同学甲因为与多位同学都有矛盾而最终被大家疏远,才渐渐解开了将近一年的心结。
当我现在再去回想曾经的事时,却发现,其实最终做出决定的人都是我,无论是选择遵从长者,还是质疑否定一切,抑或自主决断,归根到底来说都是我自己做出的选择,而在不同时期做出不同方式的判断,则是我的成长过程的一种体现,而这则正应了禅学大师青原行思的那句话——在我们对世界认识之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在我们充满波折的成长期“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我们成长到了一定阶段时则会“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认为,我们的判断是随我们认识发展、心智成长而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而我们只需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做出适宜和谨慎的决断,以获得自身的成长,最终方能有“顿悟”式的飞跃性提升——正如“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