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一个人的表现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绝对可以反映出他的家庭教育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发现——颐指气使的孩子通常有过于溺爱顺从他的父母;以讨好为主要沟通方式、惯常于小心翼翼的孩子通常有不善表扬,要求过高的父母;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八成有着存在家暴现象的家庭……而那些过分焦虑紧张、在乎外界评价且讨好他人又从心底鄙夷周遭的孩子,通常有着控制欲过强,又不够民主自由的家长。
我清楚记得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她的父母就有这种倾向。初识她时,只觉得是一个开朗的姑娘——她主动与他人谈话,很少对别人的意见提出不满,似乎同意所有人的看法。可是与她长时间的相处下来,我发现她似乎并不是表面上的那样。与之相对的,她甚至对所有人的看法都有不满,却又不敢说出口,害怕会因此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可是负面情绪,总需要有地方可以宣泄,于是她常常向我抱怨他人给她带来的伤害,而那些她所谓的伤害,有时其实不过是一句别人的玩笑话,或者仅仅是出于好意的提醒。作为朋友,我没有能力帮助她,是我的过失。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慢慢地,她开始神经过敏,别人随口说的一句话,无心之间做出的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导致她郁郁寡欢,认为别人是在针对自己。
起初我是很不理解她的。这种不理解并非是完全排斥她,而是不知道如何安慰她,不知道如何改变她。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是封闭的,不留一丝空隙,外界的阳光无论如何也照不进她的心房。我一度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曾让我深深心疼的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发怀疑自己是否有这种能力——倘若我对于她的埋怨不置可否,她会固执的认为自己言之有理;倘若我对她的诉苦视而不见,她更会觉得自己果然是为所有人讨厌。而我那时,尚且是一个笨拙的孩子,被她所影响,整个人开始变得阴郁、焦躁、敏感。于是我退缩了,我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在她不停向我抱怨一些我觉得根本不需计较的事情,却又向其他人抱怨我之后,我选择了离开。最终,我们从无话不谈的朋友变成了相对无言的陌生人。岁月走过,我们不再联系彼此,就这样,十年悄悄过去。我本以为,在我的生命中再也不会有她的痕迹。
一场高考,一张试卷,一群人的分离。高考结束后,我很幸运地被我的第一志愿录取,学了自己满意的专业。就在夏末的一次谢师宴上,我再一次听到了她的消息。
高考失利、志愿填报不明智、滑档、被录取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多么讽刺。
可是这一切就发生在这个曾与我并肩的人身上,那一刻我内心五味杂陈。我知道她是一个多么争强好胜的人,面对这样的现实,心里该会有多么难过。老师们纷纷为她叹息,感叹她平时很努力,可是却没有在如此重要的考试中正常发挥……而后不知是谁先提起了她的家庭情况,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凝重。原来她的母亲经常会因为她的考试失误给老师打电话,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出现了一些别的情况耽误了学习。高三时期因为压力过大,她的身体健康一度出现了各种问题,每当到了假期就会在医院里治疗至少一周。而她的母亲咨询了所谓的权威之后,竟让她服用一些影响激素水平的药物以“缓解”她的病情。可悲的是,她的母亲也算是一位医生。而她的父亲平时过于焦虑,担心她考不上好大学,总觉得自己的女儿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失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又面临着几乎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她所面对的压力,一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那天我不知道想了多久关于她的事。我想起她总是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我想起她有时会心理阴暗,我想起她几乎是本能一般地排斥他人,我想起她常常神经过敏把别人的一番好意当做针锋相对,我想起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以至于故意招惹别人生气,我想起她希望有人可以走进她的生活所以和每个不熟悉的人套近乎,却在别人走向她时转身离开……这几乎就是病态的心理。但是从小被控制着长大,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失误,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她又怎么可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教育一个青少年让他成长,其实就像培育一颗树苗。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分枝和杂乱的叶子,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照样能长成参天大树。可是如果因为害怕它长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禁锢限制它,甚至未等扎根完全就着急让它生长,未来有什么风吹雨打,这棵树就会倒下。一个未成年人,需要磨砺和领悟,更需要沉淀和放松。在原生家庭教育中,多一些民主与自由,少一些控制和专制,或许会培养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深有感触,在此与大家共勉:亲爱的孩子,世界是美丽的,即使充满着泪水与悲伤,也请你睁开你的双眼,去找到你的朋友,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去做你想要做的事,不必焦躁,慢慢地、温柔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