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手机一会儿没在身边就觉得没有安全感;每隔一小段时间就忍不住掏出手机刷刷空间、微博、朋友圈;同学聚会“神散形也散”,三两句一聊大家就掏出手机各玩各的;大学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低头党”,不关心课堂只沉迷于手中的小小屏幕。本期节目,记者就从“手机依赖症”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探究它和大学生之间不得不说的事儿。
真人真事“马上要上课了,请同学们有序把手机放到手机袋里。”这样的情形发生在我校新民校区公共卫生学院2013级同学的课堂上。为了有效干预大家的“手机依赖症”,打造文明课堂,培养良好学风,4月13日上午,公共卫生学院举办了2013级“手机入袋”活动。在“手机入袋”活动中,手机袋被贴好信息固定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同学们只需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后装入带有自己信息的小布方格里,下课后取回。抬头计划:高校用心良苦“放大招儿”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手机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在不自觉中对它产生了依赖,大学课堂更是“重灾区”。听音乐、看韩剧、玩儿游戏……讲台上的教授PK不过十项全能“都教授”,手机里的游戏远比专业知识更激发兴趣,耳机中的音乐要比教师讲课声更加动听。“可以不带课本,但是绝对不能忘带手机”是很多同学信奉的“真理”。在很多大学的贴吧里甚至还会有“每个学期最费流量的课程”排名。其实,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号召“手机入袋”活动并非个例,全国不少高校都倡议过建立“无手机课堂”。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各大高校用心良苦“放大招儿”:武昌理工学院、扬州大学等高校强制要求学生上课时把手机等上网设备集中存放;上海海事大学在8时到18时定时关闭校内教学区域无线网络信号等。
现身说法:手机依赖影响多多“每天早晨睁眼后我都得先看看手机,吃饭看手机、上课看手机、走路看手机,甚至连上卫生间也必须带上手机。”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的冯同学坦言自己就是完全的“手机依赖症”患者。“有一次我上课忘带手机了,整堂课下来浑身不自在,老师说的什么完全听不进去。”不仅大一同学,高年级学生也面临同样问题。法学院2012级胡同学说:“我们法学院的课业比较繁重,而且还得为司法考试做准备。手机在身边确实会有诱惑,每隔一小段时间都忍不住想刷新一下消息,通常那几个社交软件逛一圈回来,时间已经流逝很多了。”为了让自己专心学习,她每次去自习室都不敢带手机,只用手表来查看时间,但是这样又会出现失联的情况。她的另一个朋友为此专程到网上买回一个只有电话和短信功能的老式手机,彻底切断上网的途径。
过分依赖手机,除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也在悄然改变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文学院2013级王同学是安徽同乡会的一员,2014级新生军训后,她就连同其他同乡成员组织了一场新老生见面会。在现场,她发现气氛远不及预想中的热烈,很多人在自我介绍后都默默掏出手机沉浸其中,鲜有交谈的。“我们有一个聊天群组,每天都很热闹。之所以举办这次的见面是想大家能迅速熟悉,把人和网名对应上。不过貌似大家还是更喜欢在网上聊天。”王同学无奈道。
专家点评“手机没有带在身边就会有心烦意乱的感觉;一段时间听不到手机的铃声,就会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等,这些类似的行为都说明同学们可能会存在对手机的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白仲琪老师如是说。
长时间地玩手机会使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降低,影响大学生的学业;也会导致孤独、抑郁、封闭等不良心理或行为。白仲琪老师总结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心理的原因有以下五种:第一,手机功能的强大性,集通讯、上网、拍照、听音乐等于一身;第二,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心理,利用手机时时关注外界消息;第三,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看到别人玩儿自己也想玩儿;第四,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明知道过分依赖手机负面影响多但是管不住自己;第五,躲避现实人际交往的需要,手机具有的社交软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际平台,大大降低了他们与人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与焦虑感,满足了他们被尊重、有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白仲琪老师希望同学们要正视自己对手机媒介过度依赖的问题,在学习方面要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控能力,避免因过度依赖手机而影响学业;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尽量与对方进行面对面的主动、直接交流,增加自己与人交往的信心与意愿。